南京市法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江宁区法学会深度融入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赋能多元治理新生态

作者: 更新时间: 2025-11-27 文章来源: 南京市法学会 浏览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今年以来,区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新时代法学会工作职能定位,以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将法治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阵地、聚合力、强服务、育人才组合举措,在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提升基层法治治理效能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法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高站位谋划,以组织优势激活“聚合效应”

作为法学法律界的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法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参与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履行法治实践职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充分释放组织协同效能。

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法学会会长牵头的综治中心法治服务专项工作组,制定《法学会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会员驻点、服务下沉、协同联动”的工作路径,将法律服务、矛盾化解、法治服务等职能与综治中心“一站式”治理需求精准对接。整合会员资源,组织江苏丰典、江苏宁通、江苏宽圣3家团体会员律所及10名个人会员组成专项服务团队,覆盖律所律师、公职律师、法律志愿者等多行业领域法治人才,建立轮值、会商、双向反馈机制,每月向团体会员单位通报会员履职情况,每季度收集综治中心服务需求建议,动态优化工作举措,确保会员服务力量“沉得下、用得上、有成效”;另一方面,立足区域法科院校集聚优势,以“人才共育、实践共进”为目标,强化同驻地高校合作,创新在区综治中心建立河海大学法治实践教学基地,遴选河海大学法学院11名大四学生参与并协助中心接待咨询、矛调会商各环节工作,完善带教机制,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综治中心注入青春力量。

二、实体化运行,以专业优势构筑高效法治服务平台

区法学会打破传统工作模式,以综治中心为载体,打造“法学专家+会员服务”法学会基层服务“双站点”,让法治服务贴近群众、直达基层。

在综治中心一楼服务大厅公共法律服务区设立“法学会会员服务窗口”,制作《区综治中心法学会会员服务事项登记簿》,16名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轮流驻点办公,亮明会员身份,为来访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同时根据中心工作需要深度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为重大复杂事项会商会办提供专业法律意见。率先推动法学会“双进工程”落地区综治中心,在区综治中心二楼办公区域设立“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链接13名来自高校、法律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及资深律师,组建成立“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涉外法治”“行政法”四个领域的法学专家队伍,明确决策咨询、复杂矛盾化解、服务市、区重大战略等5项工作职责,为综治中心工作、法治江宁建设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三、笃行实干,以法学之力赋能治理提速增效

聚焦法学会核心职责,以综治中心为载体,推动理论研究、法律服务、矛盾化解等工作落地见效,形成“履职有抓手、成效可量化”的工作格局。

一是提供精准法律咨询服务。自综治中心法学会会员服务窗口设立以来,法学会会员能动履职,聚焦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群众高频法律需求,通过窗口接待、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法律意见。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群众咨询50余人次,解答法律问题30个,有效帮助群众明晰法律边界、化解法律困惑,引导合法维权。



二是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会员参与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及复杂疑难事件会商会办4次,以专业法律建议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11月,金宝市场家具建材城8名商户集访综治中心,反映场地租赁公司以隔壁消防问题为由拒续合同,与招商时“三年内不变动”的口头承诺相悖,商户因装修及建材采购损失拒绝搬迁。区法学会律师会员主动介入,联合区综治中心以背靠背调解释法明理,促成双方达成搬迁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成功化解这起群体矛盾。



三是开展案件评查。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推动法学专家库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专家库融合建设,11月,组织法学专家参与40余起案件的评查工作,立足专业、公平、客观立场,从案卷适用条文、实体结论、文书程序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为推动案件反馈整改和执法工作规范化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四是开展普法宣传。区法学会以综治中心为平台,针对来访群众和中心运行中发现的消费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普遍性法律需求,组织法学专家、“双百”宣讲团、法科院校师生、法学会会员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圈,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商户业主、政府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广泛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活动,进一步延伸综治中心工作外延,有力服务法治江宁建设。11月24日,聚焦农村集镇区域安置房小区治理痛点,链接多方资源,联合河海大学法学院、秣陵街道团委、东善桥派出所和南京宁小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秣陵街道东虹花苑开展“普法议事亭”建设专题交流活动,倾听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利用小区既有景观亭,通过法治造景、设置法律服务热线等方式,切实打造一个接地气、互动强、见实效的基层普法微阵地,营造区域“抬头见法、驻足学法、遇事用法”的良好氛围。


相关信息

南京市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