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法学会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落实“双进”工程,把法学会法学专家制度有效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制定区法学会法学专家工作实施方案,组建法学专家库、法学理论实践研究人才库,推动法学会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和服务向社区倾斜。2024年5月7日,在全省 5A级景区门东社区建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聚力打造服务基层法治实践的便民平台,助力守牢社区“第一道防线”,《秦淮区法学会聚力打造门东社区基层服务站》的做法被人民日报等新媒体报道。
一是“立足预防”发力。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常驻服务站,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在接待接访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围绕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特质深入研究文旅消费类矛盾纠纷深层次原因;围绕当前社会民生领域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辖区企业、居民游客提供高品质家门口法律服务,有效筑牢预防减少风险的“防火墙”。
二是“立足调解”发力。坚持有别于普通法律咨询服务的职责定位,深度对接区文旅消费调解工作室,对事关景区旅游发展、安全生产、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组织法律专家“会诊”,必要时商请有关部门(单位)协商解决,着力为辖区群众、企业解决纠纷争议提供高精尖的法律咨询服务。服务站成立一年来,已累计成功调解旅游消费类纠纷82件,其中一起为景区环卫工人挽回大额经济损失,受到景区各商家、消费者和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是“立足法治”发力。区法学会组织会员单位的普法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宣讲活动,组织开展景区法律知识讲座6场次,开展走企入户下沉式法律服务60余次,不断厚植辖区企业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土壤。
四是“立足基层”发力。组织专家会员为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基层网格员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培训和指导依法调解工作,组织基层政法兼职网格员(“三官一律”)下基层通过进景区、进商家、进社区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活动30余场次,助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广场活动等形式,及时搜集社情民意和群众法律需求信息和典型案例,丰富法学理论研究,筑牢全域旅游安全防线。
相关信息